曾经令人头疼的废弃物料奇幻一变,成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今天,在贵州,这样的“魔法”正处处上演,焕新生活之美。
当废品遇上“伯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更是表达了大家对保护环境的积极与向往。”一场以“生·升”为主题的低碳环保艺术展,来自观山湖区中天铭廷小学的张涵棋稚气而又自信地说。
椰子壳花、泡沫鱼、纸壳怪兽、创意画作……展览现场,一个个作品展示着小小艺术家们的奇思妙想。据了解,此次艺术展的环保作品均是学生们将废旧物品带到学校进行再次创作,赋予了它们二次生命。
学生们用废纸、椰壳等制作的铃铛。
他们的艺术灵感,源自贵州最平凡的生活和生产场景。
在贵州金元的基层厂站,有一群伯乐,让曾被当作废物的老旧设备和材料,纷纷焕发“第二次生命”。
“检修车间里有我们收藏的珍宝,小到螺丝、螺母,大到钢板、钢管和废旧空调等,闲暇之余,大家都喜欢一头扎进车间,对废旧设备和零件努力‘抢救’,想方设法让其起死回生。”黔北电厂热机检修部主任刘君说。
黔北电厂热机检修部转机班利用废旧的绞笼体加工制作磨机绞笼;利用耐磨材质的圆钢、加工后修复电除尘阳极振打旋转盘;对碎渣机转轴进行补焊修磨处理做到修复再利用。汽机班则在工作之余将更换或停用的水泵、阀门等设备修复留作备用;将废旧管材制成管道堵漏用的抱箍;将废旧钢板除锈喷涂,制成警示牌;收集其他设备拆除可用的材料,留作他用。
象鼻岭水电厂则将其他单位检修技改淘汰的设备设施,通过修旧利废,建成一整套能运转、可操作的“活设备”,利用这些设备进行实操培训。
“设备‘二次上岗’后,完全实现水轮发电机组A修培训等诸多实训功能,员工能快速掌握盘车、刮瓦、间隙调整、网络设备策略配置、光伏组件维护等检修关键核心技术。”象鼻岭水电厂维护部主任付明忠说。
学生们用废品制作的艺术品。
在安顺水电厂的自强水电站里,则可以看到生活区“小养殖”区域的养鸡棚、排水沟围栏等细小甚微的物品,都是用废旧材料制作而成。
“长期以来,安顺水电厂通过‘修旧利废’,部分易损备品备件得到重复使用,促使各项检修技改每年可节约费用约20余万元。”安顺水电厂生技部主任龙世兴谈道。
吃“废”吐“金”的焚烧发电厂
令人烦恼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如今是贵州这个绿色大省的亮点。
在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燕楼工业园区的花溪燕楼生活垃圾焚烧厂,每天来自花溪区、经开区、贵安新区部分片区、南明区部分片区的垃圾都会被转运到这里,开启变废为宝之路。
学生们用废品制作的艺术品。
走进厂区环顾四周,并没有印象中浓烟滚滚、臭气熏天的传统处理景象,绿树成荫的厂区、干净整洁的楼房、绿水青山的环境,反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这里每天都是和垃圾打交道,但依托引入的先进处理工艺,不但与脏乱臭绝缘,还能实现变废为宝的资源再利用。”杜仁伟介绍,垃圾处理的整个处理流程主要分为卸料发酵、抓取燃烧、烟气处理、发电传输、废物利用5个方面,并且排放指标全部达到或优于国家最新标准。
同时,生活垃圾进行燃烧后的炉渣还可以制成道板砖等建筑砌块,真正进一步实现变废为宝。
“由于炉渣的基本成分为不定型玻璃基质、石英、方解石等,根据其特点,我们将炉渣统一运输至附近的砖厂,就可以进一步制作建筑砌块了。”杜仁伟解释说,垃圾焚烧发电产生的危险废物飞灰,加入水泥与螯合剂固化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就可以运往专门的填埋场进行填埋了。
据悉,作为贵阳市首个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焚烧发电项目,贵阳中电环保一期项目年处理垃圾量43.8万吨;二期项目年处理垃圾量约43万吨。同时,在环境保护上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一期项目为例,年节约标准煤11.4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可达27.2万吨。
在另一边,位于绥阳县蒲场镇高坊子村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吃“废”吐“金”的循环利用串起绿色产业链,真正实现了“环保+民生”的双赢效益。
走进项目现场,满载生活垃圾的收运车运送到焚烧发电厂内卸载处理,工作人员通过操作机械臂抓取垃圾放入焚烧炉内。在整洁干净的厂区中控室,技术人员正结合监控视频和实时数据,远程控制焚烧锅炉、发电机设备运转,被丢弃的生活垃圾在焚烧炉内“浴火重生”,经过重重关卡,最终转化为清洁的电力能源,通过电网输送到千家万户。
“我们公司已经实现垃圾处理量18万吨,垃圾焚烧发电6000万度。”该公司生产运行处工艺主管张树介绍说。
项目投入运营一年多来,在推动垃圾分类处置的同时,也将绥阳县内生活垃圾变废为宝转变为生产、生活所需电力资源,满足当地用电增长需求,有效改善了垃圾堆放填埋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正在对废弃菌包加工的车间。
废弃菌包“变身”生物肥
换一个思路,生产垃圾不只可以用来发电,还能用作肥料。
“同样的地里栽白菜,怎么这边又大又青,都快采收了,另一边才长出几片小叶子?”
冬日里,道真自治县河口镇的数块田土里长势差别巨大的白菜,吸引了不少村民的注意。
原来,这是道真尹珍街道办易地搬迁食用菌产业发展项目的试验田。“长得好的白菜使用了生物有机肥。”试验田相关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用生物有机肥代替化肥,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同时将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的其他物质,转化为能被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拥有无污染、无公害,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等诸多优点,还能减少粮菜生产中的环境污染。
听闻生物有机肥的诸多优点,村民们围着技术人员询问起费用、施肥方式等,打算下一季蔬菜也使用生物有机肥。当得知这些生物有机肥的原料来自于种植食用菌后产生的废弃菌包,大家惊讶不已,对这一“变身”充满了好奇。
废弃菌包如何“变废为宝”,让农田减少化肥使用产生高效益? 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道真尹珍街道办易地搬迁食用菌产业发展项目。
走进生产车间,厂房内机器轰鸣,一个个废弃的菌包脱掉塑料膜后正被机器粉碎,随后进入亚零界高温发酵装置全自动生产线,经过发酵后进行第一次拌料,在后续的第二次拌料中加入生物菌,包装后成为“旺富农生物有机肥”。
据了解,以往废弃的菌包仅作为燃料被二次利用,产生的效益较低。事实上,栽培食用菌后的培养料,废弃的菌包仍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其它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去年3月,在珠海援建项目资金支持下,总投资4000万元的尹珍街道办易地搬迁食用菌产业发展项目开始试生产,采取自动智能化、全产业链的生产模式,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闭合式循环生产,年产量将达到10万吨,年产值有望实现8000万元以上。
天生我才必有用,这是贵州“变废为金”的朴素山地哲学。
彭朝 樊芳玲 马吕 盖娟 王婵娟 唐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龙 周梓颜 王剑 钱诚
编辑 钟齐
二审 钟俊怡
三审 赵宏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