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群岭环绕的孟州市槐树乡源沟村,一座座窑洞民居尽收眼底,一座座极具年代感的老建筑映入眼帘,青砖黛瓦、各式各样、不同时期的北方民居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源沟村历史悠久,拥有二十多座清代传统古建筑。2023年3月,源沟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古色古香的传统村落,不仅承载着风霜雨雪中的岁月变迁和袅袅炊烟里的风土人情,更浓缩了农耕文明的精华,是不可再生的无价之宝。
源沟村能够成功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槐树乡在保护传统村落工作中的一个亮眼成绩。近年来,该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成立传统村落保护领导小组,通过党支部牵头,凝聚党员、群众力量,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持续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同时,不断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发挥文旅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文旅产业,探索出一条具有“槐树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利用之路。
【资料图】
保护与发展,“活化利用”护住乡土
“我们村里的秦战、陈献荣等宅院,村委会院落以及驴磨坊、关帝庙等都是十分经典的传统古建民居,还有一条双柿树街,为古中原通往秦(陕西)、晋(山西)故道关隘,已有1000多年历史;街中有一棵树龄700余年的国槐,每年都吸引了不少游客观光。”源沟村党支部书记汤长军介绍。
源沟村的古建筑能够保存得如此之好,离不开村民们多年来悉心呵护。古建筑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居住使用,老屋有了人气,自然有了生命力。汤长军说,村里的古建筑都有村民居住守护,村民们对古宅都十分重视,并且每年会有子孙回村,当房屋需要修缮时,每家每户都会争着出钱出力。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多的需要从文化和精神层面,让群众知道、了解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促进群众自发地进行保护。”槐树乡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村民自发的保护外,槐树乡还专门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在源沟村、龙台村等村,投入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完善、古建筑修缮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
美丽乡村源沟
记忆与传承,“文化乡愁”守望家国
在河南省传统村落槐树乡龙台村的村委大院里,红、蓝、绿、黄、白五条彩色“火龙”交汇盘织,5、6个村民正在进行扎染,讨论着如何更好创新“火龙”的外观。
位于孟州市西部岭区的龙台村,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村民依托村内古建筑和和生活实践创造出了“火龙舞”。2011年,“火龙舞”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台村的火龙舞历史悠久,从隋朝到现在已经1000多年,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42代传承人了,每年我们都要组织四期火龙舞的历史渊源、流传过程以及制作工艺和舞龙技艺的培训。”火龙舞第42代国家级传承人郝同周说。
“让更多村民学习传承火龙舞,是对这门手艺最好的保护。留住乡愁,不仅要留住青砖黛瓦,也要让老村子的文脉‘活’起来。”龙台村党支部书记郝永喜介绍说。经过传承与发扬,在保护好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信息的同时,也更好的将龙台村民的“精气神”传承下去。
槐树乡依托传统村落,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通过修建村史馆、发扬传统技艺等,将厚重的文化底蕴转化成群众能够切实感受到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眼下,以保护传统村落为核心,通过挖掘各村的传统文化、历史典故等举措唤醒“沉睡资源”,如龙台村火龙舞、西孟庄村大鼓、双柿树古街等。
“传统村落作为历史的载体,存储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我们不但要保护‘筋骨肉’,更要传承好‘精气神’。”槐树乡党委书记贾振华介绍说。
创新与振兴,“产业赋能”凝聚乡亲
传统村落保护,关键是振兴村里的产业。槐树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村子有产业支撑,有造血功能,村民回来有就业、能安居,传统村落才能真正‘活’起来。”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振兴成为源沟村打破传统村落保护僵局的突破口。
“村里的基础设施和民居必须加以修缮,否则十年、二十年后,有些老屋、旧窑洞就可能消失了。”源沟村党支部书记汤长军说,我们从村民手里收回5座老窑洞,通过招商引资打造传统风貌的高端窑洞民宿。
2020年,槐树乡在源沟村进行古村落保护试点工作,将3座废弃的窑洞,经过专业团队的设计和本地匠人的修缮,打造成了知名网红打卡地—沐光茶社,承接团建、创意等活动。
同时,“我们依托古村和村内集体土地,发展休闲旅游、特色水果种植、温室大棚等,村民心中有了盼头,相信传统风貌能给生活带来实惠,他们才会自发自觉去保护。”汤长军说,源沟村的保护发展正在起步,有了目前的发展契机,村里已有10多户村民按照传统风貌翻修自家房屋,有6位村民回来就业。
“保护传统村落,更需要探索赋能村民这条路径。只有生活改善了,收入提高了,就业解决了,才能留住乡亲、凝聚村民,最终形成保护内生动力和文化自觉。”槐树乡党委书记贾振华介绍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