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高焓通讯员 李国全、覃汉鹏图/通讯员供图
在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下简称为“市区分站”)联合寻亲工作室,张贴了一张特别的照片。照片上头发花白的老大爷蹬着自行车看向一旁的亲人,脸上都是笑意。这是李大爷特地让亲人发来的照片,向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相关资料图)
今年6月19日是全国救助管理机构第十一个“开放日”,主题是“科技赋能筑大爱,温情救助守初心”。李大爷正是最近在市区分站的科技手段帮助下回到了阔别30年的家乡,重新办理了身份证,申请低保等社会救助。
科技+寻亲让受助人员回家路更顺畅
市区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站牵头公安部门、社会组织等21家成员单位成立了联合寻亲工作室,建立滞留受助人员寻亲核实长效机制。对无法提供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进行身份信息快速查询,根据受助人员指纹、体貌特征等线索,及时查询比对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救助信息和寻亲信息;入站后24小时内报请公安机关核查,并在全国救助寻亲网等互联网平台同步发布寻亲信息,发布率达100%;入站后7个工作日内报请公安机关采集受助人员DNA样本、指(掌)纹、人像信息,通过比对DNA信息库、人口失踪库、人像比对系统协助开展寻亲服务。
此外,一直以来,全市救助管理机构持续开展“大爱寻亲,温暖回家”专项行动,成立寻亲工作室,广泛利用网络、媒体寻亲平台,充分联动公安部门运用DNA、指(掌)纹、人像比对等技术,推进提升救助寻亲成功率。同时构建“社会力量+”寻亲模式,有效联动全国相关社工机构、志愿团体、慈善组织开展组网式、接力式寻亲,寻亲渠道更加多元高效。
科技+平台让街面救助工作更高效
市救助管理视频监控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街面的实时画面,工作人员能够利用城市管理视频云服务平台进行“云巡查”,发现流浪乞讨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发布救助指令并跟进处置情况。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13支救助管理小分队、800余名社工志愿者、相关单位和基层执勤人员共同构建起全市域覆盖、全要素整合、全天候救助的街面巡查救助网络,确保街面流浪乞讨人员被及时发现并给予有效救助。
在做好流浪乞讨人员临时救助服务的同时,广州与安徽蚌埠、广西梧州等十多个地市建立源头共治试点。同时,大力推进流浪乞讨受助人员就业工作,通过引导并为流浪乞讨受助人员参加技能培训、获取就业信息提供便利条件,促进流浪乞讨人员有效就业、改善生活。“开放日”活动中,各救助管理机构共为17家优秀就业帮扶公益合作伙伴颁发牌匾,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
科技+服务让站内生活照料更温馨
市区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市区分站实施“专业化、管家式、多元化、智慧化”等手段,推动智能巡更、智能床垫、智能体温血压检测仪等智能设备在救助业务工作中的应用。全站布局136台“一键呼叫”医用智能传呼系统,受助人员可以在特殊情况下,按下紧急呼叫器向工作人员求助。配置4张心率呼吸监测床垫,用于照护年老、卧床、病后康复等特殊受助人员。此外,在救助管理区还配备了AED急救设备。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市6个救助管理机构通过新、改、扩建更新完善配套设施,增设适残、适老、康复等各类救助床位,探索应用智能床垫、智能手环、医用智能传呼系统等智能设备,让站内照料更加精准精细。(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陈倩校对 | 赵丹丹
标签: